对于佩戴眼镜这个事,我一直都是谨慎态度:

如果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,佩戴眼镜干什么?

着实我也是一个固执的人,认定的事,有结果的取证,下面将会从“没有佩戴必要”出发,说说我的想法:

一、辅助而非必要

生活中,很多人(尤其是家长)对孩子的视力问题有点“过度反应”——只要验光单上出现度数,或孩子偶尔说“看不清黑板”,就立刻将配镜视为“唯一解决方案”。这不应该是一个辅助措施吗?老大今天测光,50、75,还有一个50的散光,我了解的是散光不可逆外,50、75这不是假性近视的范畴么?老大的眼球也没有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啊!老板讲来讲去,始终还是回归一个方案,眼睛要靠保养,说白了还是用眼习惯(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、缺乏户外活动)的问题

我担心的反倒是眼镜带上去就取不下来的问题,逻辑也很简单,我们看不清时,眼睛会通过调节努力聚焦,这不就是一种“锻炼”维持眼部活力的吗?反之,经常佩戴眼镜会让眼睛“偷懒放假”,长期处于放松状态,调节能力下降,度数越带越高!

这个产业链其实很好,小初带眼镜、大学毕业激光一还原,完美!

二、真讨厌那种上来就贩卖焦虑的

我去和老板咨询下现在带眼镜的必要性,老板脱口而出就是现在带眼镜的很多,什么数据可以自己去查,我反问,我没带眼镜啊,我老婆也没带啊,我身边没带眼镜的人也有很多啊,确实,我的数据从身边而来,更真实,但是覆盖面是小,老板说我抬杠,爱买不买,老婆还说这老板挺有个性,服了··

我是很不喜欢老板通过话术暗示、数据夸大、场景渲染等手段,让“配镜”从“解决方案”变成“必选项”。老板的话术是:“孩子近视了不戴眼镜,度数会涨得更快!”“我们这个眼镜有保险,如果保险期内涨了,我们可以免费再配”,将“度数增长”归咎于“不戴镜”,本质是利用我老婆“怕耽误孩子”,涨一度都是自己的过错的心理, 但事实上,近视度数增长的核心因素是“用眼习惯”,而非“是否戴镜”,在后期的对话中,老板也是一直在强调用眼习惯的问题!

再就是老婆的那些同事,这个我不否定别人是好心,但是“买了就不能认亏”的认知偏差会让焦虑营销持续生效,可恶!

一旦家长在焦虑中为孩子配镜,即使后续出现“度数加深”“眼睛酸胀”等问题,也很难承认“配镜是错误选择”。

这源于两种心理:一是“沉没成本效应”——已经花了钱买眼镜,若承认“没用”,相当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,家长会倾向于找理由合理化行为(如“幸好戴了,不然度数更高”);

二是“权威依赖”——商家常以“眼科专家推荐”“国际认证技术”为背书,家长信任这些“权威”,即使效果不佳,也会认为是“个体差异”,而非产品问题。

这种心理让家长成为“回头客”(度数加深后换更高度数的镜片),并向其他家长推荐“早戴镜早安心”,最终形成“商家制造焦虑→家长消费→问题未解决但持续消费→更多家长跟风”的闭环。

三、医院眼科商业化

资本介入下,“医疗判断”易让位于“经济效益”,你现在去医院的耳鼻喉科,进去不是医生,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营销,公立医院眼科和私立眼科机构已成为“眼镜销售渠道”,医疗判断就容易被商业利益裹挟!这太容易出现“该观察的被配镜,该保守的被过度治疗”的情况了!

利益驱动下,如果医生也刻意夸大低度近视的“风险”,诱导家长选择高价产品,要命的是有些东西对普通低度近视者效果与普通镜片无显著差异,却让家长多支付数千元费用。医学上,对低度近视(尤其是儿童)的共识是“优先观察,调整习惯,定期复查”,而非立即配镜。商业化机构会刻意弱化“观察”的重要性,强调“早干预才能控制度数”。

我和老板讨论的时候,老板说我爱买不买的时候,我基本上可以礼貌的说再看看就撤了的,又不是你一家卖眼镜的!考虑到这活是老婆力推,她也是同事给她推荐的,基于以上观点,当时一定是受到了谁家最后瞎了、带了效果好,更便宜的蛊惑,算了,不想和她吵,也不薄她的面子,掏钱便是,但我着实不认可这件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