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逻辑

因为我吃不饱,所以没有力气干活,这叫逻辑

什么叫工作逻辑(辩证法)

所有的问题,先问态度、问动机、问立场,不问事实,不问是非,用我来界定他人,虽然大家的工资不高,但是大家干劲很足

注意,后面就来了

觉得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客观

当客观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规则

当规则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道德

当道德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情怀

当情怀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文化

当文化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传统

当传统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讲未来

当未来对自己不利的时候画大饼

当大饼破灭的时候讲谎言

谎言一旦破灭,就只有耍流氓了!

案例:是药三分毒

是药三分毒,这句话即想卖药,又想规避责任,于是留下一个模棱两可的表述,既强调药物的疗效,又提前规避可能的副作用,治好了就是悬壶济世,治不好就是药三分毒,这就是很多时候的辩证逻辑。

实际上是一种模糊的话术,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分辨,这不是为了寻找方向,而是为了自圆其说,同时也可以加以利用,把问题往自己有利的方向推。

解析

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策略性应对方式,常见于日常沟通或利益博弈场景,但需注意其局限性。

策略性应对的特点

当面临不利局面时,通过切换论证角度(如从客观事实转向规则依据)来争取有利结果,本质上是通过话语权掌控来转移矛盾焦点。例如,在商业谈判中,若产品缺陷无法反驳,可能会转向"行业惯例"等规则争取主动权。

逻辑学强调客观分析,而该策略更偏向实用主义,两者存在本质区别:逻辑学追求真理发现,而此策略目的是说服或自保。 ‌

潜在风险

过度依赖此类策略可能导致:

‌认知偏差‌:过度简化复杂问题为"规则/事实"二元对立,忽视事物本质联系

‌信任危机‌:频繁切换立场易降低可信度

‌矛盾激化‌:当规则失效时,可能陷入"讲道德/文化"的循环论证陷阱 ‌

改进方向

建议结合逻辑学方法论:

建立客观分析框架(如批判性思维训练)

规则应用时需明确前提条件(如"此规则适用于本场景")

冲突中优先采用可验证的客观标准(如检测报告/合同条款) ‌

该策略适用于特定场景(如谈判、辩论),但需警惕其可能引发的长期负面影响。 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