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的变化大概就是,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了,有时候,想出去喝点,家里管得严,出去的时间都没有办法约到人(一般会在凌晨)。中年时刻,我试过一个人吃烧烤、一个人吃火锅,想想,得有多孤独~
一、同学圈
现在同学都接触得很少了,一方面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圈子,太久没联系,各自工作领域不同,看待事情的视角也不一样;另一方面,身边的同学都在为家庭琐事奔忙,为事业努力,为孩子操劳,更多的关注点在家庭和下一代上;再一个就是,女人的丈夫一般还好,但男人的老婆区别很大,也有些夫人认为一群穷同学互相没有帮助,今后必然会越来越远,不太喜欢这种“无效社交” 。
这两天,辉龙在曾经的读书会群里提议放假孩子一起去学做蛋糕,响应的不多,都知道这个同学热情热心,只不过,问题在于我们在一起可以聚得来,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可能不见得,情感都向下转移了!并且,这几年大致都是几个人的孩子初中、高中的关键期,估计难吧!
整体说来,我的同学圈相对是很单纯、传统的生活轨迹,这里没有那么复杂的关系来往,也没有太多利益纠葛,基本上每个人都打过10几年的交道,大家家庭情况都清楚,跟他们一起,就像是回到了老家一样,每个人都能够自觉的以单纯善良之心与大家打交道。
二、朋友圈
朋友圈,对我而言,可能就是工作关系遇到的朋友吧,这几年,对这个圈子的认知改变挺大的,曾经有人说过,职场上没有朋友,只有利益,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觉得,时到今日,只能说,职场上能有一些朋友,要好好珍惜。
(一)最初的朋友
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完全没有什么大的想法,我们这一代责任心从小就培养,也就是对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资吧,大家在一起解决问题,合作起来没日没夜,有钱了就一起出去聚聚餐,做累了会到桥头吃烧烤,喝酒吹牛,十分惬意,那时候大家可能都比较迷茫,没有什么目标,相处是和睦的,加上侧重技术、事业,没有那么多矫情,年轻,也不怕吃亏,那个朋友圈是单纯、积极向上的。
(二)后来的朋友
工作久了之后,慢慢熟悉业务,慢慢知道自己的定位,有人开始知道自己下一步干什么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种身份鄙视链,努力的人更努力了,而奉行多做多错的人也开始现行,这个时候,开始推脱,开始计较。可能我一直都很好说话,工作中期还能保持之前的生活状态,没有晋升这个概念,我一直都觉得,离了工作,我可以养活自己。但是和那会的朋友圈开始,觉得大家都开始深沉起来,想的问题也多也复杂了。
(三)现在的朋友
准确的说,现在已经没有职场的朋友了,尤其是换了环境之后。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,学历越高、条件越优渥的人越精致越自私,不像我最初工作时候,现在的资源少,身边的人都铆着一股劲,虽然保持着日常交流,但确实是暗流涌动,没有人会关心或者恭喜你出彩、进步了,只会眼红为什么,嚼舌根的、做药的比比皆是。笨的人会花光所有心思把所有的人拉到他一样的程度来保持所谓的“一致”,不希望出彩,也不要有抢风头。
第一次被信任的人坑,而且坑到满局崩塌,缓了好久。本来在对处朋友的方式上,一直本着君子之交淡如水,不追求利益,不带道德绑架,处处与人为善,谈不上如履薄冰吧,也是处处提防小心。天生不喜欢麻烦人,一方面懦弱和不自信是存在的,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距离,一些事,只要不触碰家庭这个基本盘,都可以商量。特别讨厌被人看穿的感觉,尤其是带着恶意的看,那种监视的感觉深深的引发自身的不适和对抗。
有个人对我的初次评价是,我属于那种一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人,相对单纯,特别好骗。在同事方面,算是掏心掏肺的教他们注重集体利益,小心处理,结果反倒是被打成对抗头子,从来就没有密不透风的墙,算了,从协调整体到唯上,简单粗暴!当然,也是有一些意外的,共同的目标既然不是事业,那可以是美食,有一个饭搭子处理得还可以,虽然他也是那类人群,城府较深,但好在于没有利益冲突,而且大家都能够保持饭搭子的边界,就这样吧,还能多求啥呢!
三、网友圈
想了好久,算了吧,不多写具体的人和事,圈子不一样,感受不一样,视角不一样,看法不一样。在我看来,一方面,小圈子文化是非必然多,一方面,主播和大哥存在必然的矛盾,所以,简单的走饭搭子文化更适合。
(一)打赏关系不对等
大哥投入的是真金白银,具有明确的经济价值,打赏动机可能复杂,比如寻求情感陪伴、社交认可(榜一地位)、虚荣心满足、对主播才华的欣赏等,甚至隐含的控制欲或占有欲。主播回报的则是虚拟服务、情感劳动和注意力。包括互动聊天、才艺表演、特殊称谓、专属感谢、可能的私下联系(如微信)等,这些回报的价值难以量化,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表演性。
1.核心不对等
金钱是客观、可衡量、可转移的硬通货;而情感、注意力、虚拟陪伴则是主观的、易变的、难以持久保障的。大哥投入的是稀缺资源(金钱),而主播提供的(在直播场景下)某种程度上是“可再生”资源(时间、表演),但主播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。
2.权力关系倾斜
投入金钱的一方(大哥)天然会期待某种形式的“回报”或“影响力”。打赏金额越大,这种期待往往越强烈,可能演变为对主播内容、互动方式、甚至个人生活的隐性或显性要求(点歌、连麦、干涉直播内容,甚至要求私下见面等)。主播为了维持生计和人气,需要维系与大哥的关系。这可能导致主播在互动中需要不断揣摩、迎合甚至取悦大哥的喜好,牺牲部分自主性和真实性。处于“既要又要”的境地:既要靠打赏生存,又要努力保持独立性和不被完全控制。
3.目标的错位
对于绝大多数职业主播而言,核心目标是职业发展和收入最大化。维系与大哥的关系本质上是工作的一部分,是维持直播间热度、吸引更多消费的手段。主播提供的“亲密感”往往是职业化的表演。当大哥的期待从“获得特殊观众待遇”升级到“建立私人情感关系”时,而主播无法或不愿满足这种期待,矛盾便极易爆发。主播的“职业化关怀”可能被大哥甚至主播自己误解为“真情实感”。
(二)必然存在不可调和矛盾
大哥永远可能觉得“钱花得不值”或“没得到足够的重视”,主播则可能觉得“压力太大”或“要求过分”
1.关系的本质是交易,却披着情感外衣
打赏关系在形式上被包装成“支持”、“欣赏”、“陪伴”等情感词汇,但其核心驱动是经济行为。主播提供表演和服务,观众付费购买体验。一旦“大哥”试图将这种付费服务关系强行转变为平等的情感关系或控制关系,矛盾就不可避免。主播很难同时完美扮演“服务提供者”和“真情朋友/恋人”的双重角色。
2.边界模糊带来的冲突
线上线下的边界、工作与私生活的边界、表演与真实的边界,在“大哥-主播”关系中极易模糊。大哥可能因打赏而要求突破主播设定的线上互动边界,这是主播职业规则和自我保护所难以承受的。维护边界的行为(如拒绝、冷淡)极易被大哥解读为“忘恩负义”。
3.“沉没成本”效应与占有欲
投入巨额金钱的大哥,容易产生强烈的“沉没成本”心理,认为自己“拥有”某种特权或对主播的“所有权”。当主播与其他用户(包括其他大哥)正常互动,或未能满足其独占欲时,嫉妒、愤怒和矛盾会迅速激化。
4.主播的成长与独立需求
随着主播事业发展和个人成熟,可能希望摆脱对单一或少数几个“大哥”的依赖,寻求更健康、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和粉丝关系。这种寻求独立的努力,很可能被依赖其生存的“大哥”视为背叛,从而引发矛盾。
(三)矛盾根源深刻
现实中,我也观察到一些主播与长期支持者(包括打赏较多的粉丝)保持了相对和谐、理解、有边界的关系。这些支持者可能更理性地将打赏视为对才华/内容的纯粹支持或娱乐消费,主播也能清晰设定并维护好边界。
然而,在那些以维系“大哥”为核心收入来源、且关系深度卷入(如高度情感依赖、私下密切互动)的情况下,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的风险极高,且其根源(经济交易本质与情感期待错位、权力不对等)是深刻且难以根除的。 平台机制(如榜单竞争、PK)、主播的生存压力、以及部分“大哥”不健康的心理动机,都放大了这种风险。
看到、听到的一些事,让人觉得不可思议,三观不说碎裂的话,起码也是让人震撼。总之,直播这个环境太扭曲了,这不对!如果所有的人都想着靠一台电脑陪聊就可以轻松赚钱,那这个世界会乱,相信总有一天会迎来整治的!
“几十万票,也就没有多少钱...”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一下子楞住了,不说几十万票换算多少钱,问题是,这是主播自己的钱吗?说得这么轻松,好像他自己才是那个财富大哥,这样的心态真让我震惊一段时间。
“我把对面大哥打跑了...”一种自我认知错误的典型
“他好大的牌面...”大哥约你,你没来,你好大的牌面~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