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用

昨天在写袱子的时候,老婆问道,这玩意估计再过几年就没人写,没人会写了吧,想想也是,他们都说

人死了,两代内有人会记得你,给你烧点纸钱,三代后基本都不会记得了,你的坟头、牌位都不知道在哪。

普通人在这个社会上的记忆点最多不过150年

不说伤感的,今早过早,发现竟然还有人把写袱子当成一门生意在做,那我学习这些玩意,是不是又多口米能喝了?😁😁😁

还能这样!

祖宗十八代

上九代

对上人的称呼

显(父)、祖、曾祖、高祖、天祖、烈祖、太祖、远祖、鼻祖

我家兴写外甥,不知道怎么称呼,我就简单粗暴的写外XX

下九代

对自己的称呼

子(男)、孙、曾孙、玄孙、来孙、晜孙、仍孙、云孙、耳孙

子对媳

女对婿,外甥

九族五服

九族五服图

小时候经常听家里人说“出五户”,咸宁话“户”和“服”是同音,看来家里应该说的是“出五服”。

写法规范

用毛笔会不会更合适点?

孝:(下九代) + 名字

故:(上九代)考 [父姓] 公讳 [名] 老大人;(上九代)妣 [母姓] 老孺人正魂收用

(“考” 用于称呼已故男性,“妣” 用于称呼已故女性;“讳” 后接男名字,女性称谓用 “[女姓] 老孺人”,体现男女长辈尊称差异)

END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