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和我谈到了家庭问题,核心的点在因为“偏心”而感到的委屈,作为一位家长,同时也是子女,也试着探讨下。老大是一个敏感的人,老二出生后,我们对新生儿的关注被她捕捉和放大差异,偶尔会问到一些尖锐的问题,甚至会对未来资产分配而担忧,也是服了,就这几个子,还分个鸡儿。
子女感到父母偏心是一种常见的家庭心理体验,这种感受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、家庭关系乃至人际互动产生深远影响。
一、起因
这个朋友因为母亲在给姐姐送去生日祝福的时候,感受到不公,因为敏感的性格,间接放大了之前的“积怨”,从实际资源分配不公,到时间与关注度不够。
人天然会将自己与兄弟姐妹比较,在一些情况下,可能会更关注父母对兄弟姐妹“好”的瞬间,忽略对自己“好”的瞬间,且对负面事件(如批评、忽视)的记忆和感受更深刻、持久,倾向于将父母的区别对待解读为“不爱我”、“我不好”、“他们偏心”,而非考虑其他客观因素(如孩子当时的实际需求、父母当时的处境和压力等)。
子女性格不同的差异,也会让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方案上有不同,外向的孩子可能更主动争取关注,内向的孩子可能默默承受(就是我那个朋友),但内心受伤更深。所谓养孩子其实也是在养自己,作为父母角色来说,我可能会在更适合的孩子身上寄托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或期望,从而投入更多关注和资源。
同时,家庭系统中有时会形成固定的角色,一个孩子可能承担家庭问题的责任(被批评指责),另一个则被理想化(被过度赞扬),比如我家当前的角色,老大开始叛逆,学习成绩下滑,我们有时会的给她“号练费了”的称号,而老二,则因为刚出生,未来客气,给与的理想化期待会更多。
二、建议
朋友提到,她和她的闺蜜提过这些,得到的回应是,“那确实不疼你...”之类,这样不了解全面脱口而出的不负责任的话,百害而无一利,要注意甄别。
我问了朋友几个问题,一是离开父母你能自己生存不?因为,如果在极端的情况下,父母确实就是主观的偏爱,那么需要考虑的是远离是非的能力,如果没有就建立,有就远离!第二个问题是父母对姐姐的情感是配对是否更高,因为父母可能对不同气质、能力、健康状况、生活状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养育策略,容易被误解为偏心,而外强内柔的孩子,父母的内心可能会认定“有能力”“她可以”而少于关心。第三个问题是朋友是不是更叛逆一些,父母可能对某个孩子有更自然的亲近感以及认同感。
朋友基本回避了这些问题,看来内心是相当对抗的,还有点小固执!这边的建议是放下防御心态,诚实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感受。问问自己:“我是否确实存在无意识的偏好?”“我的资源分配(时间、金钱、情感、要求)是否真的公平(基于需求而非完全平等)?”选择合适时机,以平和、开放的态度和家人反馈自己的感受与委屈,使用“我陈述句”表达:“当你(具体行为,如‘总是夸奖姐姐’)时,我感到(感受,如‘被忽视’、‘不够好’)。”,当然要避免人身攻击或罗列陈年旧事。尝试理解父母,毕竟大家都是为人父母,都有几个孩子,尝试带入角色,了解父母当时的处境、压力、局限和可能的无意识动机,当然,理解不等于认同或原谅他们的行为,但有助于缓解“他们就是故意不爱我”的绝对化痛苦想法,要了解,父母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公平,不等于完全不爱你。
最后,很关键的地方是,要建立自我价值感,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父母的评价或与其他兄弟姐妹的比较,专注于发展自己的兴趣、能力和优势,在家庭之外(朋友、爱好、学业/事业成就)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支持系统。
比如找我,我可会夸人了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