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

因工作需要,可能会在一些场合分享课程,最近不是在研究AI么,想着和同事们分享下,从三个方面讲,AI能做什么,怎么和AI有效沟通,AI时代要注意什么,第三点,除了AI对当下工作层面上拓展,还有对今后的思考,这里参考了抖音秋芝2046的一篇播文[AI失业潮]我们离大规模失业还有多远,引经据典分析得挺好!我就试着用豆包分析并撰写了一篇,后面备用。

视频内容通俗总结

主播核心聊 “AI 会不会让我们大规模失业”,用历史和现实掰开揉碎讲清楚:

先看历史:技术革命早有 “失业阵痛”

两百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,蒸汽机、织布机取代了纺织工匠,工匠们找老板谈、找政府请愿都没用,只能去砸机器(卢德运动),但最后很多人被杀或判刑。之后几十年,工人工资不涨反降,童工在污水工厂干 10 多小时,这就是 “恩格斯停顿”—— 技术让资本家赚钱,普通人却苦了很久。

技术分两类:有的抢饭碗,有的造新活

  • 「取代型技术」:比如织布机,用机器干老活,降本增效,但会让工人技能变不值钱,资本家先受益,普通人要熬很久才能沾光;

  • 「赋能型技术」:比如电力,不光让晚上能干活,还催生出电话、电视、电影等新行业,创造大量新岗位。就像二战后欧美 “黄金时代”,美国普通汽车工人一年能挣 6000 美元,够买半套房,养得起家,因为大家都能分到技术红利。

AI 时代更麻烦,有四个特殊挑战

  • 发展太快:蒸汽机普及用几十年,AI 一周不更大模型都算 “淡季”,社会没反应时间;

  • 不挑活:不光替代体力活,还能画画、写代码、搞科研,像 “无差别攻击”,以前觉得 “技术含量高的活安全”,现在不灵了;

  • 没共识:没人能说清 “AI 时代普通人咋过好日子”,精英喊 “AI 是伟大事业”,企业却只想用 AI 裁员降本,想法分裂;

  • 难控制:AI 决策像 “黑盒”,连发明者都不知道它为啥这么选,普通人想理解都难,万一走偏了,可能没机会纠错。

不用慌,结果能自己选

坏结果还没发生,关键是提升自己 —— 找 AI 干不了的事(比如懂人的需求、能共情、会深度思考),同时社会也得调整,争取让更多人分到 AI 红利。

原创文章:《AI 要抢我饭碗?先看看过去那些 “抢饭碗” 的技术最后都干了啥》

前几天帮朋友改方案,她突然叹口气:“你说我会不会被 AI 取代?上周公司用 AI 写产品介绍,我改半天的东西,AI 十分钟就出了三版,还比我写得全。”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焦虑 —— 打开朋友圈,有人说做设计的同事被裁,因为 AI 出图又快又便宜;有人说写周报要先让 AI 搭框架,不然赶不上下班;甚至连搞科研的朋友都调侃,现在查文献、算数据,都得跟 AI “抢活干”。这让人忍不住问:AI 真要带我们进 “失业潮” 吗?

其实不用急着下结论,回头看看历史就知道,每次技术 “抢饭碗”,都藏着不一样的答案。

两百多年前的英国,纺织工匠托马斯也面临过一样的恐慌。他祖祖辈辈靠织布吃饭,太阳刚冒头就钻进工作室,梭子在布上飞,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,但这手艺能让一家人吃饱饭。直到有一天,工厂的黑烟飘到了小镇 ——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,阿克莱特造了水利纺纱机,一台机器顶几十个工匠,还不用付工资、不用休息。托马斯的手艺突然就不值钱了,老板把他的工资压到原来的一半,说 “不想干就走,有的是人来”。

他和工友去找老板谈,被赶了出来;去政府请愿,官员说 “机器是国家进步的希望”,根本不理他们。走投无路的工匠们,只能蒙面潜进工厂,用锤子砸那些 “抢饭碗” 的机器 —— 这就是历史上的 “卢德运动”。可机器没砸停,反而有很多人倒在警卫的枪口下,甚至因为砸坏一台织布机被判了死刑。之后几十年,工人的日子更苦:工资不涨反降,几岁的孩子要在污水横流的工厂里干 12 小时,生病了没人治,饿肚子是常事,这就是经济学家说的 “恩格斯停顿”—— 技术让生产力爆炸,红利却只流进资本家的口袋。

但不是所有技术都这么 “冷酷”。后来电力来了,一切都变了。以前天一黑,大家要么睡觉要么点蜡烛,可电力一普及,晚上也能干活、看电影、打电话。更重要的是,它催生出一堆 “新活”:造电灯的、修电视的、开电影院的、装电话线的…… 二战后那几十年,欧美迎来了 “黄金时代”,美国一个普通汽车工人,一年能挣 6000 美元,当时一套房也就 1 万多,他不光能买房,还能养两个孩子,周末带家人去郊游。为啥?因为电力是 “赋能型技术”—— 它不只是抢老活,更创造了新活,让大多数人都能分到技术的红利。

现在的 AI,有点像 “两种技术的混合体”,但麻烦的是,它比以前的技术更 “狠”。

首先它太快了。

蒸汽机从发明到普及用了几十年,互联网火起来也花了十几年,可 AI 呢?上周还说 “AI 不会写代码”,这周就有公司用 AI 开发小程序;上个月还说 “AI 画不出有感情的图”,这个月就有设计师靠 AI 接单。社会、教育都没来得及调整,焦虑就先跑来了。

其次它 “不挑食”。

以前技术只抢体力活,比如马车夫被汽车取代,可 AI 连脑力活都抢:画画、写代码、做科研,甚至改论文、出方案,好像没它干不了的。有人说 “我学个技术含量高的活总安全吧”,可现在 AI 连数学题都能解,连科研数据都能分析,这简直是 “无差别攻击”。

更让人慌的是,红利都往少数人手里跑。

外卖、网约车、自媒体,看似是 AI 带来的新活,可骑手困在系统里赶时间,晚一分钟就扣钱;主播困在算法里求点赞,不熬夜就没流量;真正赚钱的,是背后估值千亿的大平台。2021 年有个数据:全球最富的 10% 的人,占了 76% 的财富,而一半人只占不到 2%—— 这比以前的 “取代型技术” 更让人无力,因为连 “新活” 都难分到红利。

所以现在的焦虑,不是瞎担心。是历史告诉我们技术会带来阵痛,现实里 AI 又步步紧逼,加上 AI 本身像个 “黑盒”—— 连发明它的人都不知道它为啥这么决策,谁能不慌?

但慌归慌,别觉得 “完了”。就像当年的 “恩格斯停顿”,最后还是靠新岗位、新制度迈过去了。

AI 时代也一样,关键是我们要找对方向

比如提升那些 AI 干不了的事。

AI 能出图,但它不懂客户藏在话里的需求 —— 比如客户说 “要温暖的感觉”,AI 可能只会加暖色调,而人能想到客户刚有了宝宝,想要 “像阳光晒过的小被子” 那种软乎乎的暖;AI 能写文案,但它没经历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写不出 “加班到凌晨,楼下便利店的热包子比老板的安慰管用” 这种共情的话;AI 能算数据,但它不会像人一样,在团队吵架时,既能懂甲方的急,又能护着同事的难,把矛盾捋顺。这些 “人的温度” 和 “深度思考”,就是我们的底气。

说到底,AI 不是来 “灭霸式” 消灭工作的,它更像一把新工具。

以前的人用梭子,后来用机器,现在用 AI,工具变了,活的方式也会变。两百多年前的托马斯没料到,后来会有汽车工人、程序员这些新活;今天的我们,也未必能想到十年后会有 “AI 训练师”“AI 内容策划” 这些新职业。

关键不是怕工具,而是学会和工具共处,找到只有 “人” 才能干的事。毕竟,技术的终点从来不是取代人,而是让人过得更好 —— 而这个 “更好”,得靠我们自己挣出来。